网站首页
月子中心
月嫂公司
月嫂培训
用户咨询
星级月嫂
机构新闻
机构图片
城市分站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730月子网  > 育儿知识  > 孩子捡头发看蚂蚁是细微事物敏感期吗

孩子捡头发看蚂蚁是细微事物敏感期吗

发布时间:2024/9/27人气:222

孩子喜欢做一些重复的事情的时候可能是因为什么呢,不少孩子会喜欢捡头发看蚂蚁捏豆子的行为,面对孩子这样做怎么办好呢,就来说说吧。

细微事物敏感期内,常见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捡头发丝

一岁半到四岁左右的孩子,会在一个时期内特别喜欢观察并收集头发丝。

无论这根头发丝是枕头上的,还是衣服上的,或者是地板上的。

他们会把收集到的头发丝收集并保护起来,因为那就是他们眼中的“宝贝”。

宝妈静静说,自家两岁左右的儿子特别喜欢收集家里的头发丝,每次捡到头发的时候都美滋滋的,然后把他们都放到他的小鞋盒子里。

“有时候还会要我头上的头发,我就扯半根给他。”静静说,对此,儿子还会问“为什么这是弯的?”

所以,她还得解释一下为何头发丝扯断后,有一部分是弯曲的。

看蚂蚁

这是很多孩子喜欢做的一件事,而且孩子们可以一动不动地看上半个小时甚至是1个小时。甚至,有时候还会试图用大拇指和食指去捏蚂蚁。

就如朋友曾说的那样…

这是因为,孩子们在这个观察蚂蚁的过程中,他们的内心获得了极大的乐趣与满足感。

所以,如果孩子喜欢看蚂蚁,父母不妨专门带孩子有意识地观察一下蚂蚁,同时给孩子讲解一些与蚂蚁有关的知识。让孩子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父母陪伴的温暖。

捏豆子

有些孩子在吃饭或者玩耍时,可能会比较喜欢捏饭粒或者小豆子一类的玩,这些都是比较难捏的,孩子捏起来后就会高兴得像个胜利者一样手舞足蹈的。

前段时间,发现孩子在吃饭时会突然停下来盯着自己的饭碗,然后丢掉饭勺,用手去捏米饭。不是捏一大撮,而只是捏一粒粒的那种米粒。他会把米饭捏到眼前看一下,用手指感受一下,发现黏黏的好像很好玩,就再捏一粒。

细微事物敏感期,培养孩子能力的最佳阶段

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曾说,孩子在1岁半到2岁左右,会迎来细微事物敏感期,有些孩子会持续半年或者持续到4岁。而这一阶段,则是培养孩子观察力、专注力和精细动作的最佳阶段。

观察力

孩子开始对细微事物感兴趣,就是观察力的开始。

因为,孩子们在观察细微事物时,无论这个事物是头发,还是蚂蚁,或者是一粒小豆子,再或者可能是一片叶子,孩子都是在用自己的眼睛在看,用手触摸感受,用嘴巴在尝试,可以说对于这个细微的事物,孩子用了自己的五官去感受着。这是孩子们自我观察力的开始,这些需要受到家长们的保护和引导。

专注力

孩子们在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小物品时,是非常专注的,如果没有人去打扰,他们的这种专注可能会坚持的比较久(如朋友儿子那样,腿麻了才想起来叫人)。

所以,家长们不妨给孩子一个深入研究事物的机会,在孩子们全神贯注的观察时,家长们不要轻易的打扰。

锻炼精细动作

孩子在捏小豆子或者饭粒,或者石头时,是用食指和拇指操作的,这样一来,手部精细动作就会得到很好的锻炼。还有些孩子在细微事物敏感期内,可能会喜欢插孔游戏,这也是在锻炼自己的精细动作,甚至还锻炼了手眼的协调能力。

家长应该怎么做?

理解和欣赏孩子的表现

父母与孩子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

在孩子的世界里,一切发现都是探索出的奥秘,都是值得他们高兴的事情。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觉得孩子们喜欢看蚂蚁是无聊的事情,也不要觉得捡头发丝就是在捡小“垃圾”。

小雪曾经让陪她挑选过一漂亮的陶瓷罐子,她说:“我女儿最近特别喜欢捡路边的小石子,家里的小盒子都要装不下了,买个好看的罐子给她用。”

对于小雪来说,女儿爱捡石头这个爱好很好,她也很支持。

主动给孩子提供安全丰富的观察环境

孩子认真起来,基本上很少能够被什么打断的,而观察微小事物这件事尤其如此。

所以,如果孩子们喜欢观察蚂蚁,或者喜欢收集落花、落叶,那么家长们不妨带孩子们到一个安全的地带,专门有意识地去做这件事情。

前同事每年寒暑假都会带孩子出去亲近大自然,寒假去滑雪、去极地馆,暑假去踏浪、去大草原,可以说大自然对他们一家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多亲近自然,孩子们总是能够发现与众不同的那些事。

不要试图打断或打扰孩子的观察

孩子的观察在他自己看来,其实也一种值得他聚精会神去做的“工作”。

但是,他们的这种“工作”在很多父母看来,要么“无聊”,要么“脏”,所以,在他们聚精会神的观察时,很多父母可能会打扰他,甚至是阻止他。而父母在阻止过程中的训斥、威吓,也许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





首页孕妇养生备孕怀孕胎教分娩宝宝起名月子餐宝宝护理月子病产妇护理育儿健康饮食
月子中心大全月嫂公司大全月嫂培训大全月子会所月嫂公司月子培训机构产后修复中心会员新闻月子中心环境月子机构图片
生男生女月子餐起名行业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